远离城市的喧嚣,“藏身”于威海城市之中,有一个600多年的古村,那就是位于里口山深处的王家疃村,坐落于里口山风景区核心地带。
这里群山环抱,春天桃花烂漫,夏日流水潺潺,秋天层林尽染,冬季雪覆苍山,四时风光,皆可入画。
王家疃村蜿蜒的山路顺势而建,曲径通幽,山涧溪水潺潺而流,真有一种“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飘渺和浪漫,被誉为威海的“桃花源”。
清代董祚昌曾撰文赞曰:“四面山合,一径斜穿,飞峙流泉,鸟啼花落,四时堪怡,不亚武陵桃源。”
信步于这座古村老街,你可以在百年柿子树下吹一吹晚秋的风,也能推开乡村美学堂与何长峰美术馆的大门,感受书香墨韵中“流淌”而出的威海古韵,也可以享“瓜果满园鸡犬相闻”之乐,感“林海清风山间明月”之趣。
行至王家疃村,你会发现这里有一堵堵独具年代感的石头墙,古老的时光调和了坚硬的石头。
岁月的变迁磨平了尖锐的棱角,一块块圆角石头的完美堆砌,摞叠起的是老一代人的智慧。
村庄聚落原始结构完整,保留有大量的毛石砌筑的传统民居,以及拴马石、门头、石墩等携带历史信息的物品,是典型的胶东地区浅山区传统村落。
院子,曾经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挥之不去的院子记忆成为心中牢固的情结,王家疃的民宿大多带着小院,仿佛推开那扇门,就可以过着两人三餐四季的理想生活。
在这片朴实纯粹的村庄,很多人都找到了久违的儿时记忆,好想住在这里,哪怕一夜也好。
推开木栅栏,质朴的石头院落映入眼帘,有柿子墙、有亭子、有水池、有树,突然想到了冯唐在《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者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每年花树开花的那几天,在树下支张桌子,摆简单的酒菜,开顺口的酒,看繁花在风里、在暮色里、在月光里动,也值了。”
院落里的陈列古朴典雅,有土炕和壁炉,还有老式的收音机、壁炉、暖水壶,总让人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那种熟悉感来自我们记忆深处的乡愁。
你可以在小院里独坐、发呆,或者吃几颗甜腻的柿子,喝一杯没有时间约束的下午茶,主人在院子里写下汪曾祺的那句:“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儿坐一会。”
我们庆幸,在钢筋混凝土的拔地而起的时代,王家疃并没有“夺”走原始乡村的本色,反而是将乡村“真容”完好的保存下来,将原生态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其实也是无数人记忆中的乡村模样,浓厚的乡音、淳朴的民风、古老的房屋,屋后有山,房前有花……这里,让所有时光深处的情愫都得以寄托。
柿柿如意
百年柿子,深秋至味
//
一根丝毫不起眼的长竹竿,伸向枝头打柿子,亦或者,像年少时一样,轻巧地爬上树干,一边摘柿子,一边眺望满山秋色的村庄,就好像时间从未走远。
一丛丛橘红的柿子缀满枝头,宛若一幅以诗心墨笔绘就的工笔画。
久困在城市喧嚣中,冷不丁地闯入这样不加雕饰的乡野当中,感觉整个人的心情都敞亮了些许。
怪不得陶渊明数次出仕,仍心心念念着种豆南山下。
寻水而行,穿过枣红色的木栈道,一幢造型别致的三层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那天·乌托邦」。
推门而入,浓郁的咖啡香充盈着鼻腔,远山近水被落地装裱成巨幅山水画,店内配色雅致舒服,让人只想看山看水、发呆放空。
在二楼书吧以层林尽染的山林为背景,翻几页时光悠哉的书,或者在三楼的西米亚风阳台,席地而坐拍打着民族风的手鼓,合奏出秋冬的曲调。
在苍天大树下的「归觅」,邂逅一份独家浪漫,看红色的藤蔓爬上斑驳的石头墙,听秋日的树叶簌簌落下,万物归于宁静,岁月归于美好。
生活,不止是朝九晚五,在这里,可以忘记时间,解锁新的生活方式。
这个只有473人、一度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山村,到用18年的时间蜕变为和美乡村、画意乡村,守住绿水青山,也守住了无数人心中的“山水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