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村镇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村镇建设 > 村镇建设
        乡村建设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发布日期:2022-10-28 11:11:2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bt365如何_www.28365-365.com_365bet体育比分直播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字号:[ ]


        岁月长河里,十年不过弹指之间。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十年却是浓墨重彩。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让五亿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民心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力度空前,乡村面貌发生巨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农村也从“最后的退路”变成“最大的底气”。

          “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作出重要指示。时代的号角吹响在广袤的土地上,广大住房和城乡建设者笃行不怠、只争朝夕,全力推动乡村建设行动落地落实,以期让农村闻者向往、来者留恋、居者自豪,让农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有尊严。

        塑形铸魂
        科学治理让村容村貌蝶变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庆节长假,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小石村村民赵大娘盼回了在外打拼的儿女。孩子们惊讶,如今家中推窗见绿、抬头是景,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村子消失了。“你看到处干干净净,垃圾每天有人清运。”赵大娘谈及变化时喜笑颜开,“以前哪儿可能啊!”

          小康不小康,环境算一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更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为“小切口”,还原乡村底色——指导统筹县、乡镇、村三级设施和服务,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以及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持续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水平。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这场“硬仗”中,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0年,双阳区被列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区、市)。该区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以及“大分流、小分类”的处理方式,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域134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全省非正规堆放点全流程跟踪管控,有效攻克了农村环境顽疾。

          人居环境改善离不开百姓参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这一殷殷嘱托,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运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方法,指导建立“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确保乡村建设既能“塑形”也能“铸魂”。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湖北省麻城市龟山镇东垸村村民的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屋舍错落有致,青石板巷道连接着深深宅院,弥漫着怡然的乡土气息……没有人敢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典型。村党支部书记袁功富心有不甘,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指导下,他将共同缔造理念引入村容村貌整治,带领村民自发修补绿化、清扫垃圾、拆除危房和猪圈牛栏……村庄面貌渐渐清朗,眼见为实的人们愈发积极。

          “我想东垸村的变化足够证明共同缔造的价值,好环境能带来更多幸福感。”袁功富后来感叹道。

        久久为功
        传统村落保护留住文明与乡愁

          入乡村,清爽整洁,古朴幽静。访百姓,民风淳厚,敬客如宾。2019年,东垸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挂上了“金字招牌”,全村年接待游客再创新高。

          传统村落,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承载着农村百姓最绵长的情思乡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指示,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先后组织5次全国性调查,分5批将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6819个传统村落列入名录,52万栋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得到妥善保护,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址保护群。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守住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为广大农民点亮了田野的希望。西藏康马县少岗乡朗巴村米玛旺堆一家未曾想过日子会这般明媚。2015年,朗巴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实施了人居环境整治和民房建设项目。全家七口从破旧的老房搬出,历史性地告别人畜混居,住进通水通电、带卫生间的敞亮农房,生活焕然一新。

          “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这些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能够洗上热水澡,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在总书记的心里,老乡们的美好生活何尝不是由洗上热水澡、用上天然气等点滴小事汇聚而成?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争取下,全国4350个中国传统村落获得中央财政补助,同时撬动地方及民间投资热情,交出了人居环境改善的亮眼答卷。

          好生活激发了米玛旺堆的创业热情,他成了村民们眼中的能人:“我今年争取到了民宿经营项目,带着大家一起致富。”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人们在保护与利用中找到平衡点,传统村落亦实现了价值回归。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继去年以传统村落为背景组织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热播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久前携手中宣部等继续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主播海霞同新华社虚拟网红“热爱”受邀担任传统村落保护推广大使,进一步拉近保护工作与大众的距离。

          “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走进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让古老的村庄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海霞有感而发。

        以治促兴
        让小城镇更加宜居宜业

          夜深人静时,在上海闯荡多年的王磊经常默诵余光中的《乡愁》。中秋节前夕,他决定回江苏老家创业,落脚在距父母住处不远的宜兴市丁蜀镇——白墙黛瓦,街巷熙攘,王磊如愿谋得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享受了足以媲美城市的居住与生活便利。

          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互生。小城镇既是“城之尾,乡之首”、又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小城镇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彻底打破,其总体发展水平仍相对迟滞。回望当年背井离乡“沪漂”,王磊感言,“大概是找不到栖身的地方”。

          国家明确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既是应对国内外新环境、新挑战,亦是让居住在小镇上的百姓找到更多发展机遇,享受完善的公共服务。十年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客观判断了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中地位与角色功能的变化,小城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挖掘特色、精准施策,尤其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环境宜居和历史文化传承。在小城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充分发挥专业力量,集中整治镇街“脏、乱、差”,同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并向农村地区下沉,推动城市和乡村市场要素双向流动,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小城镇星罗棋布般地散落在之江大地,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铺陈在世人眼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指导下,浙江省先后开展了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行动、美丽城镇建设行动等,以“百镇样板、千镇美丽”为目标,推动美丽城镇建设从一处美到全域美、外在美到内在美、环境美到发展美、形象美到制度美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城镇秩序,改变了小城镇“既不如村、更不如城”的旧貌。

        深入推进
        乡村建设评价为发展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对乡村建设工作的短板弱项“对症施治”愈发迫切。这就要求建立科学系统的乡村建设评价方法,通过及时准确查摆问题、了解群众诉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在吉林、广东等省先期试点后,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28个省(区、市)81个县正式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工作。指标体系紧密围绕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内容,兼顾自然禀赋、经济条件等差异,考量发展水平、农房建设、村庄建设和县城建设四个维度,体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叶燎原肯定了乡村建设评价横向覆盖乡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治理等领域以及纵向覆盖县城、乡镇、村庄、农房的体系设计。在他看来,加快乡村建设行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务实之举,体现了部门的使命担当,“评价工作真正牵住了乡村建设的‘牛鼻子’。”

          2020年和2021年,乡村建设评价工作共形成全国报告、省报告和县报告127份。2022年,开展评价的102个样本县基本实现了省级层面全覆盖,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各地乡村建设情况,为进一步总结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揭示乡村建设规律提供了翔实素材。“这是对全县发展状况的重要体检,必将有力推动城镇化与城乡融合进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副县长沈也程对乡村建设评价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指出:“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村镇的地位作用和工作重点都发生了变化。下一步,要主动转变观念,适应新变化,整合资源要素,和相关部门相互补台,实现好戏连台;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金秋时节,从松辽平原到岭南大地,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满眼尽是乡村美景。辉煌成就,已成过往。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正乘势而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与五亿农民携手擘画乡村建设的美好未来,共同唱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壮歌。

        摘自 《中国建设报》 2022.10.14 张爱虎 伍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